祭祀公业(二)法令 沿革 条例 查询 - 区乡镇 市公所公告 报纸刊登
祭祀公业(二)法令 沿革 条例 查询 - 区乡镇 市公所公告 报纸刊登
(十一)祭祀公业之解散
1.有关已抛弃财产权之祭祀公业派下员,如并未抛弃财产权以外之其他派下权(例如:派下之表决权、得为祭祀公业管理人之权利等),则关於该祭祀公业之解散,仍须得其同意。(内政部91.11.21台内中民字第0910009554号函)
2.祭祀公业依法成立祭祀公业法人者,其解散依祭祀公业条例第33条规定办理。祭祀公业未成立法人,依法订有规约者,其解散依其规约规定办理。无规约者,其解散依民法第828条规定经全体派下员之同意后办理之。祭祀公业土地及建物依照祭祀公业条例第50条规定申办所有权变更登记为派下员分别共有或个别所有,不须经解散程序报民政机关备查。(内政部97.12.2内授中民字第0970732955号函)
(十二)祭祀公业之土地
1.按祭祀公业系以祭祀祖先为目的而设立之独立财产,为派下员全体所公同共有。关於公同共有物之处分及其他之权利行使,依民法第828条第2项规定,除依其公同关系所由规定之法律或契约另有规定外,应得公同共有人全体之同意。惟祭祀公业如依法经全体或多数派下选任产生管理人者,该管理人系以管理派下公同共有之祀产为目的,有关保存、利用、改良等管理行为,应均属管理人之权限。除公业规约或派下决议有特别约定外,该公业管理人基於其管理权,自得代表全体派下领取提存物(司法院民事厅83年10月18日(83)厅民三字第17983号函参照)。故有关祭祀公业土地徵收补偿费之领取,倘该祭祀公业规约有明确规定者,应先依其规约;如规约无明确规定时,则得以「土地徵收法令补充规定」第9点第1项第7款作为补充规定加以适用,而由管理人切结后具领之。本部82年7月17日台(82)内地字第8209190号函(见本部90年12月地政法令汇编01-01-610页)废止。(内政部91.7.11台内地字第0910007529号令)
2.祭祀公业土地价款现金之分配,如该公业规约另有规定,从其规定外,仍应依民法第828条公同共有之规定,由全体公同共有人同意后行之。(内政部94.12.13内授中民字第0940036546号函)
3.公同共有人(祭祀公业)处分全部公同共有物时,有规约者,依其规约之约定,无规约者,依土地法第34条之1第5项准用第1项之规定,须经公同共有人(派下员)过半数及其潜在的应有部分(派下员比率)合计过半数之同意,始得处分其共有物(法务部94.3.18法律决字第0940009072号函、内政部94.5.9内授中办地字第0940725026号令)
公同共有土地之潜在应有部分,如能清楚以房份计算其潜在应有部分,除规约另有规定外,自不得再以派下员人数计算。反之无法以房份计算其潜在应有部分,且规约未规定者,其比率视为不明,方可依派下员人数计算之。(内政部地政司95.12.19地司(七)发字第0950003724号书函)
4.按祭祀公业条例第56条规定略以:「本条例施行前以祭祀公业以外名义登记之不动产,具有祭祀公业之性质及事实,经申请人出具已知过半数派下员愿意以祭祀公业案件办理之同意书或其他证明文件足以认定者,准用本条例申报及登记之规定,……」系指条例施行前,以祭祀公业以外名义登记之不动产,具有祭祀公业之性质及事实,尚未完成申报者,其申报及登记之准用规定。本案据来函称该祭祀公业○○○已於民国71年6月21日经○○○公所核发派下全员证明书在案,且本案相关土地之公同共有权人业已明确,自不适用上开条例申报之规定。本案应俟祭祀公业○○○办妥祭祀公业法人登记后,再由○○○等公同共有人依法将该土地变更登记为祭祀公业法人所有。(内政部97.9.2.内授中民字第0970034807号函)
5.祭祀公业依法成立祭祀公业法人者,其财产之处分、设定负担依祭祀公业条例第33条规定办理。祭祀公业未成立法人,依法订有规约者,其财产之处分、设定负担依其规约规定办理。无规约者其不动产依土地法第34条之ㄧ之规定办理,至其动产则依民法第828条之规定办理,并由直辖市、县(市)乡镇主管机关循行政指导程序辅导其订定规约。(内政部97.12.3内授中民字第0970732954号函)
6.祭祀公业依祭祀公业条例第50条规定申请共有型态变更登记时,应将全部不动产登记为(一)祭祀公业法人(二)财团法人(三)派下员分别共有或个别所有,选择一种方式处理。(内政部97.12.3内授中民字第0970732959号函)
7.有关祭祀公业条例第50条规定,申请土地所有权变更登记疑义一案,关於未依法成立法人之祭祀公业,仅属於某死亡者后裔公同共有祀产之总称,其本身无权利能力,不能为权利之主体。按祭祀公业条例第21条第3项规定:「祭祀公业法人有享受权利及负担义务之能力。」即具有当事人能力成为权利义务之主体,祭祀公业登记为祭祀公业法人后其财产即应更名为祭祀公业法人所有,不再为祭祀公业派下员公同共有。分别共有依民法第817条规定:「数人按其应有部分,对於一物有所有权者,为共有人。各共有人之应有部分不明者,推定其为均等。」个别所有即为一人拥有一物全部之所有权者。(内政部97.11.17内授中民字第0970036520号函)
8.祭祀公业派下全员证明书核发后,依祭祀公业条例第50条第1项及第2项规定向登记机关申办祭祀公业土地或建物所有权更名登记为法人所有,或依规约规定申办所有权变更登记为派下员分别共有或个别所有者,请登记机关於办竣登记后,通知乡(镇、市)及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俾利明了祭祀公业变动之情形。(内政部98.2.3内授中民字第0980720020号函)
9.关於祭祀公业与承租人间拟依农业发展条例第十六条第一项第五款规定分割耕地、终止三七五租约,惟祭祀公业派下员未能全体会同,得否仅由部分派下员出具授权书授权管理人依土地法第三十四条之一规定办理乙案,案经本部函准法务部函复意见略以:「一、按土地法第三十四条之一第一项规定:『共有土地或建筑改良物,其处分、变更及设定地上权、永佃权、地役权或典权,应以共有人过半数及其应有部分合计过半数之同意行之。但其应有部分合计逾三分之二者,其人数不予计算。』稽其立法意旨系在於兼顾共有人之权益范围内,排除民法第八百十九条第二项、第八百二十八条第二项规定之适用,以便利不动产所有权之交易,解决共有不动产之纠纷,促进共有物之利用,增进公共利益,多数及少数共有人之利益均亦须兼顾,俾无违宪法上第十五条保障财产权之规定。准此,上述土地法所称之『处分』,多数学说及实务均认应解为有偿者为限,以免对不同意共有人造成过大之侵害。贵部订定之土地法第三十四条之一执行要点第三点但书亦有明文。二、次按农业发展条例第十六条第一项第五款规定增订之理由,在於为加速解决耕地三七五租约租佃双方之矛盾与对立,爰提供一可能途径,增列於耕地三七五租约租佃双方协议不以金钱补偿终止租约,而愿以耕地分割移转方式终止租约者,得不受面积分割下限之限制,而分割为租佃双方单独所有。故本件祭祀公业与承租人间拟依上开规定分割耕地终止租约,其本质上系以无偿方式将部分土地所有权分割移转予佃农,如认有土地法第三十四条之一之适用,将强制剥夺未表示意见或不同意处分共有人之所有权,未符宪法对财产权保障之要求。准此,本件农业发展条例第十六条第一项第五款规定之分割耕地终止租约,应无土地法第三十四条之一之适用。」,本部同意上开法务部意见。(内政部98年1月15日台内地字第0970209427号令)
10.对於已办竣信托登记之祭祀公业所有不动产,本部同意贵处意见,列入祭祀公业条例第7条规定之清查范围。已办竣信托登记之祭祀公业,於信托关系存续期间,如依祭祀公业条例第50条规定处理其土地或建物,并完成所有权变更登记者,因委托人名义已变动,应请依规定变更其信托契约登记内容。已办竣信托登记之祭祀公业,於信托关系消灭后,仍应依祭祀公业条例第50条规定处理其土地或建物。(内政部98年2月20日内授中民字第0980030594号函)
11.祭祀公业土地及建物依照祭祀公业条例第50条规定申办所有权变更登记为派下员分别共有或个别所有,不须经解散程序报民政机关备查,…。至於是否需检附全体派下员印鉴证明、同意书及户籍誊本一节,有关祭祀公业依祭祀公业条例第50条第1项第3款规定,申请共有型态变更登记为派下员分别共有或共有物分割登记为派下员个别所有,悉依规约规定办理,爰类此案件,地政机关自无须责由申请人检附全体派下员印鉴证明及同意书,惟申请人仍应依土地登记规则第34条规定检附身分证明文件。另倘该祭祀公业因规约内容不完备,致地政机关无从据以审认时,应请该公业依条例第14条第2项规定变更其规约后再凭办理。(内政部98年9月24日内授中民字第0980720302号函)
12.祭祀公业派下全员证明书核发,经选任管理人并报公所备查后,未於3年内依祭祀公业条例第50条第1项规定办理者,由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依派下全员证明书之派下现员名册,嘱托该管土地登记机关均分登记为派下员分别共有。若祭祀公业派下员间有财产权让渡情形,经民政单位将派下员财产权让渡情事於公业系统表及派下全员名册备考栏办理注记,且无违反公业规约规定者,则地政机关应视该注记、所附让渡书及嘱托登记内容,将让渡人可取得之持分登记予受让人。(内政部98年12月22日内授中民字第0980720340号函)
13.有关祭祀公业条例第52条第1项第4款规定略以:「…四、本条例施行前已占有达十年以上,至标售时仍继续为该土地占有人,其中「已占有达十年以上」占有人应如何举证其占有之事实,须何证明文件一案,按依民法第940条及944条第2项规定,对於物有事实上管领之力者为占有人,推定其为以所有之意思,善意、和平及公然占有,且经证明前后两时为占有者,推定前后两时之间继续占有。爰现行登记法令分於土地登记规则第118条第1项及时效取得地上权登记审查要点第5点明定:「土地总登记后,因主张时效完成申请地上权登记时,应提出占有土地四邻证明或其他足资证明开始占有至申请登记时继续占有事实之文件。」、「以户籍誊本为占有事实证明文件申请登记者,如户籍誊本有他迁记载时 占有人应另提占有土地四邻之证明书或公证书等文件。」,亦即占有人得以户籍誊本等其他文件证明开始占有至申请登记时继续占有事实之文件,惟具体个案仍应就其事实情形予以认定之。(内政部99年2月11日内授中民字第0990720021号函)
(十三)祭祀公业法人
1.关於「祭祀公业」如欲依民法规定成立法人,应视其设立之型态以人(宗亲)为基础则成立社团法人,以财产为基础则成立财团法人。至於其作业程序,请参照贵府相关规定办理。(内政部97.10.15内授中民字第0970035630号函)
2.查祭祀公业条例第32条已明定为执行祭祀公业事务,依章程或本条例规定应由派下员大会议决事项时,祭祀公业法人派下员大会出席人数因故未达定额者,得由代表法人之管理人取得第33条所定比例派下现员签章之同意书为之,故有关祭祀公业法人决议事项,应依规定召开派下员大会无法成会后,才得以同意书代之。(内政部民政司97.12.26台内中民字第0970000479号书函)
3. 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依祭祀公业条例第26条规定,发给「祭祀公业法人登记证书」时;其依第25条规定检附之文件中派下全员证明书(不须验印)、章程及祭祀公业法人图记及管理人印鉴应验印后一并发还。祭祀公业依祭祀公业条例第28条规定,检附之「不动产清册」系指「祭祀公业法人不动产清册」而言,其清册土地所有权人名称应加冠以「祭祀公业法人」名义。乡(镇、市、区)公所核发之派下全员证明书,系祭祀公业清理后其组织成员及财产之证明文件,故於该法人办理派下现员变动时,仍应依祭祀公业条例第37条规定检附「派下全员证明书」。(内政部97.12.30内授中民字第0970036932号函)
4. 祭祀公业条例施行后,祭祀公业依本条例规定得申请登记为祭祀公业法人,届时有关祭祀公业应检附之祭祀公业法人图记之样式规格,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应发给法人登记证书与备置法人登记簿之格式,请依所送格式范例印制备用,以利祭祀公业法人登记顺利。(内政部97.6.5内授中民字第0970732740号函)
5.查祭祀公业条例第59条第2项规定:「本条例施行前,已成立之财团法人祭祀公业,得依本条例规定,於3年内办理变更登记为祭祀公业法人,完成登记后,祭祀公业法人主管机关应函请法院废止财团法人之登记。」故於本条例施行前,已依民法规定向主管机关申请设立许可,并向法院完成登记之财团法人者,均得依上开规定办理。财团法人如变更登记为祭祀公业法人,得参照祭祀公业条例第25条规定检附所列文件,向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申请登记为祭祀公业法人。财团法人祭祀公业申请变更时所检附之祭祀公业派下全员证明书包括派下现员名册、派下全员系统表及不动产清册。应检附之文件宜由财团法人依其捐助章程规定,经董事会决议后制作,俾利受理机关审查。(内政部98.2.16内授中民字第0980030407号函)
6.有关申请办理祭祀公业法人登记检附「派下现员过半数同意书」疑义一案,查祭祀公业条例第25条规定略以:「祭祀公业得填具申请书,并检附下列文件,报请公所转报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申请登记为祭祀公业法人:一、派下现员过半数之同意书。……。」同条例第50条第1项第1款规定略以:「祭祀公业派下全员证明书核发,经选任管理人并报公所备查后,应於三年内依下列方式之一,处理其土地或建物:一、经派下现员过半数书面同意依本条例规定登记为祭祀公业法人,……。」同条第2项规定,本条例施行前已核发派下全员证明书之祭祀公业,应……,依前项各款规定办理,合先叙明。本案该公业如申请祭祀公业法人登记,自应依上开规定检附派下现员过半数之同意书。(内政部98.1.23内授中民字第0980030329号函)
7.查不同名称祭祀公业,其派下员相同,经依祭祀公业土地清理要点或祭祀公业条例规定审查、公告并核发不同之派下全员证明书者,其依祭祀公业条例第21条、第25条及第50条第1项第1款规定,申请办理祭祀公业法人登记时,如各个不同祭祀公业均检附派下现员过半数之同意书,可由各该公业自行择定一名称将派下员相同之祭祀公业合并成立一个祭祀公业法人。该法人之章程或沿革中宜载明其合并前原有祭祀公业之各个名称。(内政部98.5.12内授中民字第0980032423号函)
8.查祭祀公业条例总说明略以:「……为达到延续宗族传统兼顾土地利用及增进公共利益之目标,配合地籍清理之政策方向,以维持祭祀公业之优良传统,并解决其原为公同共有关系所生之土地登记、财产处分运用之困难问题。爰拟具『祭祀公业条例』」是以为解决祭祀公业土地、建物之问题,该条例第50条第1项规定略以:「祭祀公业派下全员证明书核发,经选任管理人并报公所备查后,应於3年内依下列方式之一,处理其土地或建物:一、经派下现员过半数书面同意依本条例规定登记为祭祀公业法人,并申办所有权更名登记为祭祀公业法人所有。……」对於有土地或建物既存之祭祀公业核发派下全员证明书后,可登记为祭祀公业法人。若祭祀公业名下已无不动产,自无土地、建物登记之问题,其现金财产可决议分配与派下员或作其他处理。复查同条例第59条第1项亦规定:「新设立之祭祀公业应依民法规定成立社团法人或财团法人。」故已无土地、建物仅余现金之祭祀公业依照前揭说明不宜成立祭祀公业法人而应依民法规定捐助其财产成立社团法人或财团法人。(内政部98.6.9内授中民字第0980033246号函)
9.依祭祀公业条例第8条规定,派下全员户籍誊本系祭祀公业申报时应检附之文件之一,原核发证明时无系统表之祭祀公业,为补行制列系统表,自得请该公业检附派下全员户籍誊本,据以审查。申请登记为祭祀公业法人前,如派下员及财产清册有变动者,自应先行完成变动备查后,再依规定申请登记为祭祀公业法人。(内政部98.6.9内授中民字第0980033246号函)
10.依祭祀公业条例第21条规定,祭祀公业法人有享受权利及负担义务之能力,依法得为登记之权利主体。又同条例第22条规定,祭祀公业法人应设管理人,执行祭祀公业法人事务,管理祭祀公业法人财产,并对外代表祭祀公业法人,管理人有数人者,由管理人互选一人为代表人,故而祭祀公业法人既为依法成立之私法人,其登记方式,自应比照现行私法人作法,亦即仅登载法人名称、统一编号及主事务所住址,代表人之个人资料无须登载,登记机关应加收一内部收件,以登记原因「管理者变更」涂销原祭祀公业管理人之登记资料。地政机关受理祭祀公业法人依同条例第28条规定申办更名登记,其登记之申请及应附文件如下:(一) 登记之申请:由代表法人之管理人具名代表祭祀公业法人提出申请。(二) 应附文件:1.土地登记申请书。2.登记清册(第6栏及第13栏应填写更名后之名称)。3.法人登记证书及代表人资格证明文件影本。4.祭祀公业法人不动产清册影本。5.扣缴单位统一编号编配通知书影本。6.权利书状。(内政部98年7月3日内授中办地字第0980724822号令)
11.查祭祀公业条例总说明略以:「……为达到延续宗族传统兼顾土地利用及增进公共利益之目标,配合地籍清理之政策方向,以维持祭祀公业之优良传统,并解决其原为公同共有关系所生之土地登记、财产处分运用之困难问题。爰拟具『祭祀公业条例』」是以该条例立法目的在於解决既存之祭祀公业所面临之问题,故於条例第59条规定本条例施行前,已成立之财团法人祭祀公业,得依本条例规定,於3年内办理变更登记为祭祀公业法人。本案经查旨揭财团法人系以自然人名义登记之土地及建物捐助申请设立,并非属原为公同共有关系既存之祭祀公业,经申报清理核发派下全员证明书后所成立之财团法人祭祀公业,自与条例第59条规定意旨不符。(内政部98年7月8日内授中民字第0980033905号函)
12.检送「○○乡(镇、市、区)公所办理祭祀公业法人申请登记审查表(参考范例)」、「○○直辖市、县(市)办理祭祀公业法人申请登记审查表(参考范例)」及「○○直辖市、县(市)祭祀公业法人申请登记及变更登记事项(参考范例)」各一份。(电子档请至本部民政司网页下载专区下载)(内政部98年7月15日内授中民字第0980720241号函)
13.祭祀公业法人章程所订「财产总额」计算方式,得参采辖区内公告土地现值计算不动产价值。(内政部98年9月24日内授中民字第0980720303号函)
14.查祭祀公业条例第30条及第37条至第41条所定祭祀公业法人申办事项,自应依法报请公所转报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审核,立法目的系基於祭祀公业证明书之核发及相关档案资料均留存於公所,故应由公所初审后再转报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审核;至於审核结果自可由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迳核覆祭祀公业法人,并副知公所,尚无需由公所转知祭祀公业法人。(内政部98年10月5日内授中民字第0980035642号函)
15.查关於祭祀公业法人管理人、监察人之选任、解任及变动,自应依祭祀公业条例第35条、第38条规定办理,至祭祀公业法人组织除管理人及监察人外,另设有管理委员等职务,应属祭祀公业法人内部事务之管理组织,则由该法人依其章程规定自行处理,祭祀公业条例并无规定需由主管机关备查。其管理委员名单,依章程规定提经祭祀公业法人派下员大会议决,与祭祀公业条例规定尚无不合。(内政部98年10月22日内授中民字第0980035972号函)
16.祭祀公业业於98年8月18日完成祭祀公业法人登记,前於92年间依当时法令规定取得登记为派下员全体公同共有之…2笔土地,如确属现祭祀公业法人所有,且有土地登记名义人与该公业法人所载派下现员名册相符者,基於…祭祀公业条例之立法精神,原碍於未成立祭祀公业法人,而以派下员全体公同共有方式登记之2笔土地,该公业既已完成祭祀公业法人登记,得依祭祀公业条例第50条第1项第1款规定办理所有权更名登记为祭祀公业法人所有。至於建物部分,倘原即以管理人名义申请建筑执照并完成所有权第一次登记,自应以移转方式登记为祭祀公业法人所有。另原管理人既现为祭祀公业法人之监察人,於办理移转登记尚无民法第106条禁止自己代理之规定。内政部98年11月11日内授中办地字第0980725913号函)
(十四)其他
1.祭祀公业管理人、派下员或利害关系人,对祭祀公业向民政机关申报或备查之文件,除户籍资料、身分证影本等涉及个人隐私,为电脑个人资料保护法所规范之隐私资料,未便同意申请抄录、阅览、影印或摄影外,其余请参照90年1月1日施行之行政程序法第44条第1 项及第46条相关规定办理。(内政部89.11.20台内中民字第8907616号函)
2.有关祭祀公业管理人、派下员或利害关系人申请阅览抄写、复印或摄影祭祀公业向民政机关(单位)申请或备查之文件,前经本部89年11月20日台内民字第8907616号函示略以:「…说明二、查本部81年2月20日台(81)内民字第8177956号函…及86年2月17日台(86)内民字第8678466号函释…,业经本部88年11月18日台(88)内民字第8882650号函停止适用,并规定参照90年1月1日施行之行政程序法第44条第1项及第46条相关规定办理在案。三、本案祭祀公业管理人、派下员或利害关系人,对祭祀公业向民政机关申报或备查之文件,除户籍资料、身分证影本等涉及个人隐私,为电脑个人资料保护法所规范之隐私资料,未便同意申请抄录、阅览、影印或摄影外,其余请参照90年1月1日施行之行政程序法第44条第1项及第46条相关规定办理。」另查「政府资讯公开法」业於94年12月28日公布施行,行政程序法第44条及第45条亦於同日修正删除,本案申请人如确属该公业派下员,请依行政程序法第46条及政府资讯公开法第10条、第13条等相关规定本权责办理。(内政部96.7.17内授中民字第0960034063号函)
3.有关祭祀公业管理人、派下员或利害关系人申请阅览抄写、复印或摄影祭祀公业向民政机关(单位)申请或备查之文件,前经本部89年11月20日台内民字第8907616号函及96年7月17日内授中民字第0960034063号函释有案。所谓「利害关系人」系指对其主张之权利有法律上之利害关系人,例如与当事人有契约或债务、债权关系,与当事人为诉讼对造人,或其他确有权利义务关系者等。(内政部97.4.11内授中民字第0970032003号函)
4.按「法人应设董事。董事有数人者,法人事务之执行,除章程另有规定外,取决於全体董事过半数之同意。」民法第27条第1项定有明文。又董事之资格,除私立学校之董事依私立学校法第20条之规定,须具完全行为能力外,财团法人由於并无社员,自得选任各种适当人员担任董事(施启扬,民法总则,94年6月6版,第139页参照)。准此,财团法人董事或监察人在资格上,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各财团法人自可选任适当之人员担任董事或监察人,而无行为能力人因不具为法律行为之资格,自难认定属可担任财团法人董事或监察人适当之人;至限制行为能力人,是否属可担任财团法人董事或监察人之适当之人,允宜视各该财团法人所从事业务之性质为断。另财团法人与董事及监察人间之关系性质上乃属委任,从而财团法人若选任限制行为能力人担任董事或监察人时,依民法第79条之规定,应得法定代理人之允许或承认,其委任契约始生效力;又限制行为能力人被选任担任财团法人之董事或监察人后,其执行业务上行为之效力,允宜类推适用民法第85条第1项有关法定代理人允许限制行为能力人独立营业者,限制行为能力人,关於其营业,有行为能力之规定。本案得否选任限制行为能力人担任董事或监察人乙事,因法律对於是类财团法人董事或监察人之资格并无特别规定,请参照上开说明,本於职权审认之。(内政部97.10.6内授中民字第0970035398号函)
5.查祭祀公业条例第7条条文原研拟意旨系由直辖市、县(市)政府地政机关清查祭祀公业土地并造册后,送由公所公告及由公所依地政机关清查列出之地址通知祭祀公业依公告事项办理申报,然经多次修正而造成条文疑义。为使祭祀公业土地清理工作执行顺利,本部於97年1月28日邀集各县(市)政府研订「祭祀公业土地清查处理原则」时,经讨论决定仍延续祭祀公业申报一向办理之方式,於上开原则第5点第4款订定:「乡(镇、市、区)公所办理公告,并通知尚未申办之祭祀公业,应自公告之日起三年内办理申报。」,是以有关祭祀公业条例第7条之「通知」,仍请依照「祭祀公业土地清查处理原则」办理。(内政部97.10.6内授中民字第0970732852号函)
6.按祭祀公业条例第7条规定:「直辖市、县(市)地政机关应自本条例施行之日起一年内清查祭祀公业土地并造册,送公所公告九十日,并通知尚未申报之祭祀公业,应自公告之日起三年内办理申报。」又为落实祭祀公业土地清理清查作业,本部订定「祭祀公业土地清理实施计画」及「祭祀公业土地清查处理原则」各一种於97年7月3日以内授中民字第0970732775号函请各直辖市、县(市)政府查照并转知在案。另为配合地籍清理工作,本部於今(97)年度开发建置「地籍清理管理系统」,有关祭祀公业土地清查部分已列入该管理系统建置完成,协助各直辖市、县(市)政府清查祭祀公业土地及建物与管理案件处理情形。兹因祭祀公业土地及建物之清理亦属地籍清理之范畴,为与地籍清理条例作业一致及有效列管祭祀公业土地及建物,依限完成祭祀公业清理工作,并便利登记机关日后辨识是否为公告清理之土地及建物,各乡(镇、市、区)公所依祭祀公业条例第7条规定办理公告时,应同时通知登记机关於登记簿所有权部或他项权利部之其他登记事项栏注记「依○○市、县(市)○○乡(镇、市、区)公所○年○月○日○○字第○○号公告属祭祀公业清查处理原则第2点第○款之土地(建物)」(代码「00」,一般注记事项)。上开公告清理之祭祀公业土地及建物,如经权利人或得标人申办登记,经登记机关审查无误办理更名、所有权变更登记;或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依祭祀公业条例第28条第2项、第50条第3项及第55条第1项规定嘱托该管土地登记机关办理登记时,登记机关应同时办理涂销上开注记。(内政部97.11.24内授中民字第0970732938号函)
7.查社团法人系以社员之组织为基础所设立,以公益为目的之社团,其设立许可由社政单位办理;财团法人系以所捐助之财产为设立之基础,财团法人应以所捐助财产及其收入孳息办理公益事务为目的。内政业务之财团法人则依其设立目的分别由民政、户政、役政、社政、地政等业务主管单位许可其设立;宗亲会以祭祀联谊为目的由同姓宗亲所组成者,属人民团体或社团法人,应向社政单位申请;若以捐助财产成立财团法人之宗亲会则向民政单位申请。(内政部94.1.19内授中民字第0940030168号函)
8.有关祭祀公业原受理申报及核发派下全员证明书之机关,其辖区内目前已无该公业土地或土地面积已较他辖区为小,该公业日后办理变动或备查案件之处理原则如下:
(1)祭祀公业原受理申报及核发派下全员证明书之机关,其辖区内目前已无该祭祀公业土地,而於他辖区内仍有该公业之土地者,他辖区为该公业日后申报或备查案件之受理机关。
(2)祭祀公业原受理申报及核发派下全员证明书之机关,其辖区内目前该祭祀公业土地分属不同直辖市、县(市)、乡(镇、市)者,以面积最大土地所在地之公所为该公业日后申报或备查案件之受理机关。
(3)为期祭祀公业所持资料之连贯及完整性,且明确各受理机关审核之权责计,原核发派下全员证明书之机关宜继续保留原所有资料,并应将该资料以影本全数移交土地所在地之权责机关继续办理。
(4)本部91年1月7日台内中民字第09100010880号函及92年7月24日内授中民字第0920089384-2号函,停止适用。(内政部98年3月12日内授中民字第0980720069号函)
9.按祭祀公业条例第7条所定之通知,系指地政机关所送祭祀公业土地清查清册列有登记名义人、管理人或相关权利人之住址者,公所公告时一并通知,至於通知之方式条例并无规定,可依行政程序法第68条第3项之规定送达,至於应为送达之处所不明者,行政机关应依同法第78条规定,公示送达办理。又祭祀公业土地早期已卖给自然人且为该土地使用收益人,惟未办理土地所有权变更登记,按民法第758条规定:「不动产物权,依法律行为而取得、设定、及变更者,非经登记,不生效力。」。又「土地登记,谓土地及建筑改良物之所有权与他项权利之登记。」、「依本法所为之登记,有绝对效力。」并为土地法第37条第1项及第43条所明定。故土地登记系将土地及建筑改良物之所有权与他项权利之取得、设定及变更情形记载於登记簿,以确定其权利之归属与权利状态而公示於第三人,土地买卖於未为所有权移转登记之前,尚不生物权变动效力。至所询如何保障旨揭自然人权益乙节,涉及私权争执应由当事人循民事诉讼途迳解决,如该自然人符合祭祀公业条例第52条第1项规定者,自得於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依该条例51条规定代为标售该祭祀公业土地时,主张购买权。(内政部98年4月15日内授中民字第0980720111号函)资料来源 内政部网站
请将您所要刊登的内容及您的连络方式传真至02-22660730 本公司接收到传真内容后会以最快的速度与您连络并估价。
见报后本公司会将刊登之新闻纸及收据给您办理各项业务之用。
电子信箱:ao79080@yahoo.com.tw 刊登报纸公告02-22616645 曾小姐